“咔嚓咔嚓……”剪刀翻飞,纸屑掉落。每天一个多小时,剪了7天,2月19日,武国才终于完成了剪纸作品《非遗传承》。
“在我们小时候,贴上了自己剪的窗花才叫过年呢。”今年49岁的武国才是军垦染色剪纸第二代传承人,每年他都会设计生肖主题剪纸。
2025年农历蛇年,武国才做了400多副以蛇年祝福为主题的剪纸作品,有卧着的,也有腾飞的,形态各异。在二师铁门关市开展的新春送春联活动中,他将这些作品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职工群众。“把剪纸当作新春礼品,大家都特别喜欢,看到大伙满意,我心里也高兴。” 武国才感慨道。
1994年,武国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考入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。在学校里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方面的知识养分,系统学习了素描、色彩、图案设计等课程,为他日后的剪纸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毕业后,武国才来到了二师铁门关市的团场学校教书。初到团场,他被这里独特的军垦文化深深震撼。广袤的戈壁滩上,军垦战士们战风沙、斗酷暑,用热血和汗水开垦出一片片绿洲,建起一座座新城。这些感人的故事,成为他创作的源泉。
白天,他在学校认真教学,课余时间,就一头扎进剪纸创作中。他翻阅大量的军垦历史资料,走访老军垦战士,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,寻找创作灵感。夜晚,在昏暗的灯光下,他拿着刻刀,在纸上反复构思、创作,试图用剪纸的形式,将军垦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。
为了提升自己的剪纸技艺,武国才四处拜师学艺。他深知,剪纸艺术博大精深,要想有所成就,必须博采众长。“我通过学习不同的剪纸技巧,熟练掌握了各类剪纸的表现技法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”武国才说。
在武国才的创作生涯里,有一幅作品让他记忆犹新。那是一幅名为《丝路雄关》的剪纸作品,为了创作这幅作品,他查阅了大量关于丝绸之路和当地历史的资料,并多次前往实地考察。在创作过程中,问题也接踵而至。如何用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雄关的雄伟气势,怎样在有限的纸张上展现出丝路的绵延,让武国才陷入沉思。他对着设计稿,一遍又一遍地修改,线条的粗细、图形的组合,反复斟酌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武国才全身心投入创作,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。终于,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《丝路雄关》完美呈现在眼前。
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整呈现时,武国才激动得热泪盈眶。《丝路雄关》不仅在当地的艺术展览中获得了高度评价,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将军垦文化与剪纸艺术相融合的创作道路。
几十年来,武国才潜心创作,累计完成300余幅作品。这些作品题材广泛,内容丰富,从热火朝天的垦荒场景,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;从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,到充满生机的团场生活。它们就像是一部部生动的史书,以独特的艺术视角,记录着二师铁门关市的变迁。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门艺术,武国才积极对接二师三十八团文体广电和群团中心,成立了军垦染色剪纸工作室。工作室里,摆满了他的作品和各种剪纸工具,这里也成了兵地职工群众学习剪纸的乐园。
在三十八团中学,他还开设了军垦染色艺术培训课程。每周,他都会准时到学校为学生们授课。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,到复杂的图案设计;从简单的线条裁剪,到精美的染色技巧,他都耐心地讲解、示范。
在他的指导下,学生们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作品,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。包青元是三十八团的一名学生,也是武国才的得意门生。起初,她对剪纸只是略有兴趣,在武国才的悉心教导下,她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,对剪纸艺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。
如今,她已经成为军垦染色剪纸第三代传承人,能够独立创作优秀的作品。“武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剪纸的技艺,更让我感受到了剪纸艺术背后蕴含的文化力量,我希望能像他一样,把这份热爱传递下去。”包青元说。
武国才还承担了师市教育局的教师剪纸培训工作。每次培训,他都精心准备,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,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教师们。在他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剪纸艺术的传承队伍中来。
看着教室里认真学习剪纸的师生们,武国才满是欣慰:“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军垦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财富。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,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历史,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。”